>> 新闻动态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详情
中西讲坛第1讲纪要|刘东《理性与人生观——〈论语·为政·第十七章〉读解》 时间:2023年5月26日 16:17发布者:中西书院

      

      2022年1116日下午,中西讲坛第1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西书院会议室举行,中西书院院长刘东教授发表了题为《理性与人生观——〈论语·为政·第十七章〉读解》的讲演。

      刘东教授首先指出《论语》此章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之语是否如历代诸多注释家所认为的那样,只是孔子对于子路“好勇”之偏执个性的一种有特定针对的纠正之言,是否蕴含着一种具有普遍意味的深层哲理。实际上,早在《荀子》那里,这句话就超出了特殊语境,而被视为一种对君子的普遍要求。此后的皇侃、陈栎、焦竑等学者对其有进一步推阐,而日本“古义学派”的伊藤仁斋、荻生徂徕更是就此从不同面向发挥了“知”对于儒者的重要意义。

      接下来,刘东教授由“知”引向“学”,强调“进学”实为儒者终生之志业。更进一步地,他辨析出由“进学”而获得的知识,乃有两种不同的类型。此即梁启超所言之“为学当日益,为道当日损”,前者为闻见之知,后者为德性之知,两者的性质与范围各不相同,不可混淆。宋明理学混淆了两种知识,其虚设道体之举在基本思想方法上逾越了“知之”与“不知”的界限,从而就背离了先秦儒学的理性精神。不可否认,宋明理学有其历史贡献,它使中国在佛教的强烈冲击下保守住了儒学的地位与价值。但无可讳言,宋明理学采用的这种“神道设教”的方式在思想上实则是对于孔子理性精神的大大后退。

      进一步地看,孔子这句话更深刻的意旨在于,只有既做到了“知之为知之”,又做到了“不知为不知”,并且明确意识到了它们的界限,这样的认识才是清晰、精准和适当的,而这样的思想结构才真正地属于“是知也”。这里凸显出了理性主义的最高境界——那正是理性本身固有的“自限性”。事实上,任何真正属人的理性精神,只要敢于和能够贯彻到底,其必然归宿也正是“有限理性主义”。由此,孔子思想的“认识本位”——而非“伦理本位”——就凸显出来,而这种知识上的勇敢与真诚迥异于其他“人生解决方案”中对于超越本体的虚妄言说,只有这样,才能抛却任何无论出自什么理由的‘自欺’与‘欺人’,而坚持要把认识论与伦理学、经验世界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,从而把做一个知者(聪明人)跟做一个仁者(大好人)统一起来。从这个意义回看,民国科玄论战虽有其历史价值,但论战双方将“科学”与“玄学”判然二分(建基于康德哲学),由此也割裂了完整的生活世界,以至于当事者后来为了树立中国的人生观,竟然去宣扬中国也有“自己的宗教”了,其流弊至今未已。

      在讲演中,刘东教授特别提到了业师李泽厚先生对于《论语》的阐释,虽然李先生倾向于“情感主义”的解释在义理上容有未安之处,但他开启的运思之路实则引出了本次讲演的内容。从这个意义说,本次讲演乃是对于李先生思想的传承,而对于思想家最好的纪念就是思想本身的对话。

      中西书院的刘迎胜、梁治平教授及其他校内外人士参与了本次讲演,并就宋明理学的地位、知行关系、文化相对主义、中西比较与交流等问题,与刘东教授进行了积极讨论。

通讯地址: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成均苑8幢北面9楼    邮编:310058     电话:0086-571-88981742    浙ICP备05074***号